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媒体焦聚 > 产业动态

山东如何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8-5-24 8:25:08

  应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为载体,努力实现三重目标,即:从宏观上增强海洋经济发展活力,从中观上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从微观上提升涉海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主要包括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海洋现代服务业充分发展等三方面内容。山东省海洋区位、资源、环境条件十分优越,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动能,加快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可按照“一、二、三、四”的路径加快推进。

  首先,紧扣“一个主题”。即紧扣新旧动能转换和海洋产业能级提升这一主题,立足区位、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优势,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积极培育海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海洋传统产业,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现代服务业,推动海洋开发空间优化拓展,扩大海洋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打造技术先进、分工专业、集约高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全省海洋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其次,打造“两个区域载体”。一是建设好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二是打造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通过两大区域载体建设,实现三重目标,即从宏观上增强海洋经济发展活力,从中观上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从微观上提升涉海企业的盈利能力。应结合上述两大区域建设,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各类海洋特色产业园建设,打造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涉海企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良好发展环境。

  再次,推动“三个突破”。

  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推动新突破。把科技创新作为突破资源与市场制约的根本动力,提高科技要素对海洋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海洋渔业。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加大远洋渔业投入,积极参与以南极磷虾渔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渔业资源开发竞争;针对近岸养殖空间趋于饱和的实际,大力拓展离岸海洋空间,发展海洋牧场、深水工程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模式,建设国内一流的“蓝色粮仓”。

  海洋化工业。以海藻化工、盐化工和海洋油气加工为主体,进一步延长加工链条,丰富产品谱系,最大限度实现加工增值。海藻化工要积极推动产品谱系向直接消费品拓展,大力开发功能食品、化妆品和医用生物制品,推动海洋化工与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全球布局海藻原料供应体系,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在南美洲、大洋洲建设海藻生产加工基地,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盐化工要努力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降低产品能耗和排放,打造环境友好型海洋化工示范区。海洋油气加工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在沿海建设大型乙烯、芳烃生产基地,提高产业竞争力。

  海洋船舶工业。发展冷藏集装箱船、邮轮游艇、高端远洋渔船等高技术船舶,支持青岛、烟台、威海建设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创新中心,东营建设高端海洋石油装备创新中心,青岛、潍坊建设绿色大功率船用发动机生产基地,加快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海洋工程建筑业。抓住国内沿海大开发的有利契机,突破跨海桥梁和隧道、港口、填海工程、人工岛等大型工程建筑关键性技术,构建全球领先的海洋工程建筑技术体系,为开拓全球海洋工程市场夯实基础。

  在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方面推动新突破。针对我省实际,今后应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海水利用等三个海洋新兴产业,尽快形成对海洋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生物医药业。进一步扩大基础研发规模,重点加强中试和预商业化环节,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应用的瓶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依托海洋藻类海洋化学药物开发基础,突破海洋活性物质创新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与化妆品等技术研发,建设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海洋生物产业集群。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以海洋油气平台装备、工程机械装备、探测监测装备、电力和海水淡化装备为重点,以烟台和青岛为主要依托,尽快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海水利用业。以海水淡化为重点,积极开发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综合利用的关键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满足沿海高耗能耗水企业节能减排及用水需求;积极探索低成本高效率运行的商业模式,逐步实现淡化海水并入市政管网;加大海水直接利用在沿海城市大生活用水中的比例。

  在海洋现代服务业层次提升方面推动新突破。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强化“大数据”和信息网络技术对海洋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推动传统海洋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海洋交通运输业。努力克服港口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为引领,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整合全省港口资源,推动港口间协同合作和一体化运营,尽快形成发展合力。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高港口航运效率,建设“智慧港口”,打造现代海洋物流体系。

  滨海旅游业。注重产业融合和载体培育,通过海洋文化与滨海旅游、海洋渔业与滨海旅游业交叉融合,塑造海洋文化旅游、休闲渔业等新旅游模式;通过海岛、人工岛、海洋牧场、深水工程平台、游艇、邮轮等旅游载体建设,大力开发海上运动、休闲渔业、情境体验、高端度假等高附加值特色产品,推动海洋旅游实现生态、舒适、安全、便利、高品质发展。

  海洋科教服务业。逐步增加海洋科教投入,建设好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中心等一批海洋科教载体。促进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巩固我省在全国海洋科技领域的优势地位。

  最后,加快“四个转换”。

  加快海洋资源开发方式转换。在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重点做好“减量化”和“再利用”两篇文章,集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渔业、海洋盐业、近海油气等传统资源开发,要在充分考虑资源特点基础上,以保持资源开发可持续利用为基础,重点在产业链条延伸、产品附加值提升等方面增强开发能力;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产物资源、海水资源等新兴资源开发,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探索优化产业培育和发展路径,推动资源开发规模的快速扩张;对近岸海域、港口、航道、景观等空间资源的开发,要以减少空间冲突、提高利用效率为出发点,加强空间利用规划和管理,在保障空间利用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加快海洋开发空间格局转换。在海洋功能区划基础上,加快制定全省海洋立体开发规划,逐步加大离岸海域空间(离岸10千米以外、水深10米以上的未开发水域)和深海大洋资源的开发力度。规划建设离岸深水海域开发试验区,先期以深水养殖为产业载体,以中国海洋大学“黄海冷水团鱼类养殖团队”为主要技术支撑,逐步建立完善我省离岸海域开发技术装备体系;以新型海洋工程平台、人工鱼礁、海洋环境整治工程等离岸工程设施为支点,重点发展底播养殖、深水网箱、海钓、游艇、帆船帆板、潜水等离岸海洋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海上(水下)运动、深水养殖、海岛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结合海洋牧场建设省级深远海浮动实验平台和固定观测站,构建环境友好型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着眼深远海资源开发,推进青岛国家深海基地建设和国家深远海勘探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青岛董家口港深远海开发保障基地。“十三五”期间,争取在全国率先实现海洋开发从近岸向离岸、从近海向远海的历史性跨越。

  加快海洋产业发展路径转换。依靠创新驱动,推进海洋产业能级提升,逐步降低海洋资源直接开发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对于近海捕捞、近岸养殖、滨海砂矿、渤海油气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要设定规模上限,控制总量规模;加大对极地渔业、深海矿产、深水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资源开发的探索力度,争取早日实现商业开采;针对当前产能过剩、技术革新、消费升级的宏观经济背景,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发现并满足新需求,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做大做强海洋加工制造业;针对旅游产品以观光产品为主、低消费游客所占比重较大的问题,推动海洋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做好跨地区、跨业态旅游产品的融合开发;推动“智慧海洋”和“透明海洋”工程建设,尽快建立覆盖全省沿海市、县、区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和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体系,支持鱼群渔汛预报、深远海环境监测、遥感卫星等高新技术研发,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在大洋勘探、海洋自然资源利用和海洋空间资源拓展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加快海洋经济合作模式转换。面向全球拓展我省海洋发展的战略空间,借力海洋纽带,主动联通远海、深海、大洋和两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创新合作模式。全方位推动各领域开放与合作,通过资金与技术合作、合作研究、联合勘探与开发、合作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及共同经营等方式,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实施具有示范性、带动性的合作项目,在全球布局山东海洋产业链,力争获取更多的“海外红利”。


上一篇:用人工智能发现新型材料,金属玻璃可替代钢材

下一篇:一根海藻身价可翻两万倍 海洋产业链延伸带来科技赋值

蓝谷·欢迎您!
地址:
电话:
鲁ICP备18019509号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奥讯软件